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AI技术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业务逻辑与技术架构。从颠覆传统风控的智能大脑,到赋能普惠金融的智能投顾,再到驱动精准营销的客户洞察,AI已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,而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,重新定义着金融服务的本质与边界。

在2025香港金融科技周上,凡泰极客创始人梁启鸿先生发表了对AI时代金融科技服务价值的深刻见解:尽管金融机构在AI硬件和平台上的投入巨大,但真正的业务场景融合却困难重重。
1、场景价值缺失,AI与业务流程脱节
当前许多金融机构的“AI应用”存在名不符实的问题。其应用形态大多仍固守在智能客服、静态知识库问答等最基础的层面。这类应用本质上只是一个“可对话的说明书”,仅能实现信息查询功能,而缺乏执行具体业务操作、驱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能力。对内,员工感受不到工作效率的实质提升;对外,用户体验依然停留在“问什么答什么”的层面,无法通过自然交互完成业务办理,感受不到智能服务的便捷与高效。
2、基础设施断层,缺乏AI原生技术基座
金融机构历经数十年建设的信息系统(Infrastructure),其架构与当前AI所需的技术栈存在巨大“代沟”。传统的IOE架构并非为处理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、进行高并发模型推理而设计。因此,支撑AI规模化、常态化应用的“AI Infra”(AI原生基础设施)普遍缺失。这就像想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运行高铁,缺乏合适的轨道,再先进的AI模型也难以在企业内部全速奔跑,实现真正的业务创新。
3、内部能力受限,难以突破“最后一公里”
金融机构内部并非没有人才,其团队既懂业务也具备IT能力,但在推进AI落地时却往往步履维艰。
他们普遍受困于三方面阻力:一是组织惯性,现有工作流程和部门墙阻碍了AI与业务的快速迭代与融合;二是沉重的技术债务,改造历史悠久的核心系统成本高、风险大;三是资源分配挑战,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,难以抽调足够资源进行前沿探索,难以独立完成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无法产生规模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