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ARA、H&M一度引领国内时尚风潮,被誉为“白领衣柜的时尚宠儿”,但如今光环不再。国内本土服装品牌的崛起,让ZARA、H&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渐失性价比优势,屡屡被曝的质量问题更让它们面临信任危机。
近日,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联合上海海关对41个品牌75批次进口服装进行的监督抽查情况(下称“抽查情况”)。结果显示,其中16批次进口服装不合格,不合格检出率为21.3%;不合格项目包括绳带要求、色牢度、纤维含量、产品使用说明等4项。不合格产品涉及来自丹麦、意大利、法国、韩国等国家的服装品牌,ZARA、H&M亦赫然在列。
再曝质量问题
抽查情况显示,标称海恩斯莫里斯(上海)商业有限公司生产或供货的H&M女式休闲裤的沾色(锦纶)耐水色牢度实测为2级,与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不符。该批次产品的耐酸汗渍、耐碱汗渍色牢度也均不合格。
根据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》(GB 18401-2010)的要求,B类即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耐水色牢度应≥3级,耐酸汗渍、耐碱汗渍色牢度也应≥3级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指出,色牢度不合格的衣服容易褪色、沾色,也容易引起皮肤过敏。
公开资料显示,色牢度是衡量纺织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,反映染料在光照、洗涤、摩擦、汗液等外界条件作用下的稳定性。“色牢度低的衣服对洗衣液不耐受,面料可能会在洗涤过程中受到拉扯,进而导致变形。”一位服装设计人员向《消费者报道》记者表示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色牢度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纺织品的使用寿命和外观,还关乎人体健康。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中,雨水、汗水等会导致面料上的颜料脱落,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,危害人体健康。
除了色牢度不合格,进口服装还存在纤维含量不合格的问题。抽查情况显示,飒拉服饰(上海)有限公司生产(或供货)的ZARA裙子则被抽检出纤维含量不合格。根据《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》(GB/T 29862-2013)的要求,每件产品应附着纤维含量标签,标明产品中所含各组分纤维的名称及其含量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表示,错标或乱标纤维含量,容易误导消费。
公开资料显示,海恩斯莫里斯(上海)商业有限公司(下称“海恩斯莫里斯”)、飒拉服饰(上海)有限公司(下称“飒拉服饰”)分别是H&M、ZARA在中国的关联公司。近年来,两家公司多次因产品问题被行政处罚。
《消费者报道》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,2023年5月,海恩斯莫里斯因生产、销售不合格连体泳衣、不合格儿童牛仔裤、不合格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等,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1.92万元。
而据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报道,2017年至2021年3月,H&M因掺杂掺假、以假充真、虚假宣传等被罚16次。其中,因以次充好、以假充真被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12次,因虚假宣传被行政处罚1次,因质量问题被行政处罚3次。
ZARA也多次因以次充好、色牢度不合格等问题被处罚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显示,2023年3月以来,飒拉商业(上海)有限公司因生产、销售不合格产品及不符合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的产品而被行政处罚5次,罚款总额超3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