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充满“标准”的世界,而标准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。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电器,插线板、智能手机、空调、电视,都需要通过“3C认证”才能上市销售,而3C认证规定的各种标准,就是为了让这些电器在使用中确保消费者的使用安全。
标准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同时也提高了各个行业的准入门槛,确保行业内企业的良性竞争和更好的发展。以今年年初的疫情为例,N95口罩是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名字,当看到“N95”标识时,一线医护人员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冲在疫情一线。同时,医用物资虽然紧缺,但并没有给不合格产品生存的土壤,而五菱、比亚迪、格力这些在疫情期间紧急上线N95口罩生产线的合规企业,不仅获得了合理的经济利益,还获得了“民族之光”的美誉。可以看到,“N95”这一由标准划出的红线,让医疗行业的消费者、生产者都受益。
在疫情期间,同样获得社会极大关注的,还有用户数量不断增加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在线教育行业。在线教育积极响应了“停课不停学”的号召,但部分平台因师资存疑、网课卡顿、课程不合理、退费难等在线教育的常见顽疾,也受到了大家的口诛笔伐。有媒体质疑企业良心、有用户反映监管还需加强,但其本质是没有标准划出明确的“红线”,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,可以说这是一个因标准缺失的反面教材。
一、教育不能因为在线而降低标准
在线教育是通过互联网技术、网络实现远程教育的新方式,很大程度平衡了线下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。但是,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:只要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网上教师藏着不少“猫儿腻”,师资介绍“前有后无”,表述含糊不清打擦边球。更令人发指的是,记者暗访发现,无证人员进入教培机构易如反掌,相关培训机构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视若无睹。更有一位在在线教育机构兼职多年的大学生表示,像他这种“兼职教师”十分常见,“只需会说普通话,通过面试和培训,即可上岗。”
在网络上,有不少声音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满足的是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,更看重的是教学能力和实际效果。但众所周知,学校中的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,而网络中的在线教师仅需要“普通话”,这样悬殊的差距,岂不是在以“在线教育”之名,行“降低标准”之实?!
在近日举办的“K12在线教育服务与评价标准研讨会”上,中国消费者报社发布《K12在线教育消费者认知状况调查报告》,预计在2020年,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3045亿元。可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社会舆论中,网络中在线教育的负面信息高达84.85%,仅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在上半年受理的教育培训投诉就多达5625件,52.99%的消费者认为在线教育平台存在虚假宣传问题,65.19%的消费者遭遇过退费难,28.42%的消费者认为师资名不副实,31.77%的消费者希望提升在线教育的师资水平。